传承“背篓精神” 践行文旅助农

【 文章作者:中华合作时报 文章来源: 点击次数:54 市社概况录入:网站管理员    责任编辑:网站管理员  】

演讲者:绍兴市上虞区供销合作社 张俊磊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虞区下管供销合作社这片危房还是虞南山区最大的茶叶收购和加工中心,当时虞南地区的交通十分不便,我们老一辈上虞供销合作社人穿行在虞南山区,遇到水路就用船,遇到山路就用手推车,要是遇到连手推车都过不了的小路,就只能用独轮车和扁担。他们就是用这样的笨办法为山区的百姓送去各类生活物资,又把茶叶等山区土特产运出来。

 

      可以说,下管老茶厂见证了老一辈供销合作社人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用自己的肩膀打通了虞南山区“最后一公里”,这也正是我们上虞供销“红背篓”精神的源头。令人惋惜的是,随着国道的建成和城市化发展,下管供销合作社逐渐变成了上虞区最薄弱的基层供销合作社,近二十年来一直入不敷出。

 

      2019年,浙江援川小队前往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开展消费扶贫工作,我们把浙江供销合作社人的标准化管理经验带到了贫困县,帮助当地贫困户销售高原农产品。供销“红背篓”就这样跨越了2000公里的距离,在3000米海拔的贫困山区通过一种新方式连接“山区和城区”、联通了“东部与西部”,援川五年多,上虞区供销合作社累计帮助当地销售农产品3500多万元,通过产业链接帮助2800多名贫困户脱贫。

 

      同是2019年,下管供销合作社对老茶厂进行改建。该项目由上虞区社和各基层社共同筹资入股,总投资3500余万元。2021年,随着乡村振兴工作全面启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薄弱的山区基层社也迎来了属于它的机遇,而我也从四川回到家乡,有幸成为下管供销合作社的一员。上虞“红背篓”从下管茶厂走高原藏区,又再一次回到了起点。一个更大的考验摆在我们面前:如何让薄弱基层社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就这样,我们下管社青年团队拿出了十足的干劲,全面入局乡村文旅产业。

 

      为此,我们提出并开始实践“文旅助农三步走”的计划:

 

      第一步,借势整合、穿线引流。何为穿线?虞南地区旅游资源多样,但是比较分散,没有成型的旅游线路。2021年,凭借着全国研学旅游爆火的东风,下管供销合作社与当地乡镇合资成立了文旅公司,搭建了专业的研学团队,用半年时间把整个虞南山区的特色村、网红点、微景区穿点成线,构建了5条研学线路。同时,根据路线特点自主开发制作了十几门研学课程,将走马观花式的传统研学方式进行深化,这即为“穿线”。那如何引流?我们通过与区教体局、各大旅行社多次探讨达成深度签约合作,把区内外多所学校的研学团队拉到虞南山区。2021年至2022年,下管社旗下研学公司累计为虞南地区引流17000多人次,累计营收超350万元,同时通过场地费、劳务费、卫生费、餐饮费等方式,为周边点位所在的村集体增收超100万元。

 

      第二步,乘势强化、自身造血。2023年,乘着研学短暂引爆的势头,由下管老茶厂改造而成的下管耕读山居民宿正式营业。在研学课程基础上,我们又针对成年旅游团设计了游玩攻略,编撰了讲解内容,制作出各类符合市场需求的中老年文旅产品,吸引中老年游客前往虞南地区进行“一站式”旅游。我们与上海、江苏的5家旅行社长期签约合作,同时打通全平台线上渠道,截至目前,酒店接待游客量达到6000人次,营业额稳步上升。

 

      第三步,蓄势布局、打造品牌。2024年,民宿运营已基本步入正轨,我们蓄势而发,布局“耕读山居”农文旅综合品牌。我们通过上虞尚品等多渠道销售“山居年货”;通过精准营销,将酒店打造成虞南地区红白喜事、节日聚餐的首选之地。我们还通过重点打造省社赋能强基项目,拓展了酒店户外营地,试运营期间为酒店引流超1000人次。目前,供销文旅品牌——“耕读山居”正在逐渐被区内外市场熟知和认可。

 

      从借势而动,到乘势而为,再到蓄势待发,我们上虞供销合作社人正通过对“红背篓”精神的又一次实践,开拓创新为薄弱基层社注入新的发展动能,为文旅助农提供新的解题思路,也为乡村振兴贡献新的供销力量。